在沒有硝煙的抗疫戰場,整個人類社會正嚴陣以待。形勢不容樂觀:新冠病毒仍在持續蔓延,除南極洲之外,六大洲已無一幸免。為捍衛人類健康福祉,守護經濟社會發展和共同價值,人類必須團結協作,依靠科學,多線作戰。
以全球為戰場—警報四起,全面開戰
經過全國上下的卓絕努力,近期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勢頭,卻有增無減。2月25日,中國以外報告的新增病例數超過了中國新增病例數;3月3日,中國以外的確診病例數破萬;截歐洲中部時間3月5日10時(北京時間3月5日17時),全球新冠肺炎病例數已超9.5萬。已有86個國家出現疫情,覆蓋除南極洲外的全部大洲。
2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風險級別上調較別—“非常高”。
疫情傳播如此廣泛而迅猛,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病毒本身的傳染性較強。已有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R0值達3.77,意味著平均一個感染者可傳染近4個人。而SARS病毒的R0為0.85~3,新冠病毒比SARS病毒的傳染性更強。其次,在高度全球化時代,國與國、人與人聯系越發緊密,互動越發頻繁,在促進繁榮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為流行病傳播鋪設了“快軌”。《紐約時報》文章認為,這次疫情可以看作是對21世紀“人類‘無間斷聯通’生活方式的壓力測試”。
中國以外全球疫情嚴重的地區集中在韓國、意大利、伊朗和日本。
韓國疾病管理本部3月6日上午發布的前沿統計數據顯示,韓國累計確診病例已達6284例。出現聚集性感染是韓國疫情“一發不可收”的重要原因。韓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集中在大邱市和慶尚北道:大邱市主要與某教會在當地的聚集活動有關,慶尚北道主要與醫院發生的聚集性疫情有關。
截當地時間3月6日16時,日本國內確診感染者共370人,另有“鉆石公主號”郵輪確診感染者696人。挑戰在于,盡管確診病例數不多,但范圍較廣。全國47個都道府縣中,發生疫情的地區已占到半數以上。日本核酸診斷率較低,醫院收治能力有限,當局建議發燒等輕癥者“居家隔離”等“消極防疫”策略也受到詬病。
意大利截當地時間3月5日累計確診病例已達3858例。疫情嚴重的主要原因在于該國北部出現了社區傳播,且沒有得到及時遏制。意大利政府目前已關閉全國所有學校,并對多個出現疫情的城鎮采取封閉措施。
截當地時間3月5日伊朗累計確診病例已升3513例。值得關注的是,該國一位副總統、國家安全和外交政策委員會主席等官員,以及20余名議員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伊朗議會已于上月28日暫時關閉。由于疫情嚴重,世界衛生組織3月初開始向伊朗提供援助,首批醫療物資及專家團隊已經抵達。
及時遏制伊朗、意大利等國家疫情發展,對于阻斷病毒全球蔓延也有重要意義。據不統計,少30余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有伊朗或意大利旅行史的確診病例。
在西半球,美國的疫情發展也備受關注。截3月5日,美國報告確診病例129例。國際權威期刊《科學》雜志指出,美國在新冠病毒檢測上“犯了嚴重錯誤”,在診斷上反應遲滯。2月底,美國只完成459次檢測。美國疾控中心試劑盒出現技術錯誤,政府又不允許地方實驗室用自己的方法檢測病毒。在專家和一線醫護人員呼吁下,美國疾控中心3月4日宣布,放寬接受新冠病毒檢測的條件,允許出現發燒、咳嗽和呼吸困難等癥狀的患者在醫生批準后接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以人類的名義—同舟搏浪,共渡難關
“我們是否可以攜手并肩對付一個共同且危險的敵人?還是我們任由恐懼、懷疑和非理性左右,四分五裂?”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譚德塞這一發問令人深省。面對肆虐的新型病毒及其裹挾的謠言、歧視和恐慌等無形病毒,眾多國際組織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紛紛行動起來,通過密切協調、積極合作來加強應對。
作為全球衛生防疫工作的“總協調人”,世界衛生組織自疫情發生以來始終密切關注,及時給出風險評估和專業建議。盡管幾個國家出現了相互關聯的疫情發展,但世衛組織的總體判斷是:多數病例仍然可以追蹤到密切接觸者,并未發現病毒在社區自由傳播的證據,“我們仍有機會控制這種病毒”。
世衛組織認為,控制疫情的關鍵是阻斷病毒傳播鏈條,具體措施包括采取強有力的行動盡早發現病例、對病人進行隔離和護理、追蹤密切接觸者等。譚德塞堅信,只要采取正確的措施,疫情就可以得到遏制。“這是來自中國的關鍵信息之一”。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也指出,盡管中國模式不一定適用所有國家,但少有三大重要經驗值得借鑒。一是充分、盡早與公眾溝通,包括向公眾科普病毒信息、防護手段等;二是盡力降低病毒傳播速度,緩解醫療體系壓力,包括以科學為指導取消集會活動、學校停課、鼓勵靈活辦公時間等;三是幫助醫療體系做足準備,包括調配醫療物資、制定收治預案、分享診治經驗等。
除衛生健康領域,這次大規模疫情對人類社會的沖擊正全方位顯現:市場悲觀情緒明顯,全球股票市場劇烈波動,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跳水;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顯示,2月全球制造業出現10年來較大收縮;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警告,波及全球的疫情可能導致2020年全球經濟增速減半……
為此,許多相關國際機構也行動起來,協調全面應對。世界銀行3月3日宣布,將提供較高12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各成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減輕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日,七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發表聯合聲明說,考慮到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潛在影響,他們將使用“所有合適政策工具”來實現強勁、可持續的增長并防范經濟下行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3月4日宣布,將向尋求援助的低收入和新興市場國家提供總額約500億美元貸款,幫助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以科學為武器—加速研發藥物和疫苗
面對疫情,全球各個科研機構正開足馬力,加速度研發疫苗和藥物。
藥物研究“兵分兩路”:現有藥物加緊篩選,藥研發夜以繼日。由于科學界對新冠病毒了解仍十分有限,“老藥新用”更有希望解燃眉之急。目前,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治療方案研發計劃關注的兩項臨床試驗正在進行,其中一種療法聯合使用抗艾滋病病毒藥物洛匹那韋和利托那韋,另一種療法使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都屬于對已有藥物的“新功能測試”。此外,經過多輪篩選,瘧疾治療藥物磷酸氯喹、抗病毒藥法匹拉韋以及一批具有抗病毒活性的中成藥也受到關注。目前,科研團隊正在遞次推進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
相比而言,藥更加“有的放矢”,但困難也更多。藥物研發首先需要認清病毒的“真面目”。這方面的前沿進展是,中國科研人員在原子尺度上解析出了新冠病毒感染人體細胞過程中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對于新冠病毒來說,ACE2相當于一個“門把手”,病毒上的刺突蛋白會與之結合,從而打開感染人體細胞的大門。這一成果有助于相關藥物研發。總體來看,藥研發目前基本都處于初期階段,待解決問題較多,所需周期較長。不過,一些新技術、新平臺有望為藥物研發“提速”。例如已有研發機構表示,可利用快速篩選技術找到單克隆抗體,加快針對新冠病毒的藥物研發。
與此同時,目前全球有20多種新冠病毒疫苗正在研發,且采取了多種技術路線,包括滅活疫苗、mRNA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等,部分疫苗品種已經進入動物實驗階段。不過,疫苗研發是一項耗時久、高風險、高投入的工作,不會一蹴而就。譚德塞此前表示,新冠病毒疫苗“準備好”可能少需要18個月。因此,做好個人防護、減少在密閉空間內聚集等仍關重要。